搶 Google 等巨頭生意, 紐約大學生挖掘並出售自己數據

0
1127

到數據挖掘,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大公司做的大業務,既然 Google、Facebook 等公司可以收集用戶資料並以各種方式兌現,那麼作為網路用戶,自己為什麼不能收集自己的數據,然後公然出售?紐約大學研究生 Frederico Zannier 透過在自己的設備上部署數據蒐集工具,將這個問題付諸實踐 – 可以記載每個訪問地址的 Chrome 擴展工具:這個工具可以記錄GPS位置,還包含了一個畫面截圖、網路照片相冊以及記錄新標籤頁打開後鼠標位置的定制應用。

近日他在 Kickstarter活動頁面發布:「我在挖掘自己的數據,打破自己的隱私,現將這些數據打包出售。」

在 Zannier 研究瀏覽器中安裝的 cookies 時,偶然獲得了追踪自己每個線上行為的這個主意,他對 Fast Company 說:「我發現這些才是真正的網路工作模式,通過 cookies 給廣告定位。而這個項目的想法就是說明這個每天都在發生,但是我們卻從未留意過的主題。」

因此他開始了「追踪自己」這件瘋狂的事情。他表示剛開始做這件事情(記錄自己所有的訪問記錄)的時候,感覺很奇怪,但是很快就選擇了忽略這件事情—就像我們忽略通過cookies跟踪我們線上活動一樣。

項目的開始只是追踪自己的日常線上活動,因為酷愛數據視覺化,Zannier 更對這些公佈的數據做了視覺化處理,而隨後 Zannier 就有了透過 Kickstarter 出售個人數據的想法。


▲每訪問一個網站會從天上掉下一個標記網站favicon的立體方塊


▲這個圖像顯示了每個月有購物慾望的日期


▲這個圖像顯示了最常按下鍵盤的按鍵位置


▲這個圖像蒐集了頁面瀏覽中的鼠標位置


▲這個圖像顯示了一天中的地理位置

項目在 Kickstarter 上初始目標一周只有100美元,然而「A bite of Me」真正的貢獻額卻飆升了近10倍。每支付兩美元,貢獻者都會收到關於 Zannier 一天的數據;然而 Zannier 並不認為這些資訊會真的產生價值,他認為只有更多的人加入,數據才會更加的有趣;之後他將發布這個用於追踪自己的工具,期望建立一個這樣的社團(這個想法並不是他第一個提出)。

當項目成為 Kickstarter 活動後,其本身也發生了一些改變,為了讓瀏覽者更深的認識網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線上追踪,它同樣還發布了一個問題:如果數據對這些公司有用,為什麼人們不可以建立可以出售的數據。

雖然項目現在還處於初始階段,但是他認為其不妨為這類問題的一個指引。他說:「我認為其他的人也應該嘗試追踪自己,用以認識到網路是如何工作的,進而對網路產生更多的思考。」